admin

宋世雄的体育解说艺术

admin 运动吧 2024-02-06 95浏览 0

   宋世雄的体育解说艺术

   寇轩凯

  (中央电视台  北京)

   

  【摘要】宋世雄在我国广播电视体育解说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在体育解说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爱好者,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他的解说模式也在我国的体育解说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堪称体育解说的经典。本文以宋世雄40多年的解说生涯为背景,分析了他不同时期解说风格的特点。

  【关键词】宋世雄  体育解说  艺术风格

   

  Art of sports commentary to Song Shixiong

  Kou Xuankai

  ChinaCentral Television,CCTV

   

  Abstract: Song Shixiong is alandmark figure in Chinese radio television sports commentary circle. He hasmade brilliant records in Chinese sports commentary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and was welcomed by loads of sports fans. His commentary has been classics inthe sports field.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his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commentary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his 40 years’ ofcommentary experience.

  Key words: Song Shixiong, sportscommentary, artistic style

   

  1951年,新中国的广播电台第一次转播了中苏男子篮球比赛,从此拉开了体育赛事转播的帷幕。时至今日,新中国体育赛事解说事业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老一代体育解说员、评论员中有一位领军人物,也是最具权威性的长者——宋世雄,他以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谦虚谨慎的为人,赢得了几代人的敬重和喜爱。

  宋世雄有着丰富的体育解说经验,它的工作经历跨越了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媒体,并且都得到了受众的认可。梳理总结宋世雄40多年的体育解说艺术实践,使我国体育解说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宋世雄体育解说经历

  宋世雄,193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记者和体育节目播音员、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从事广播电视体育解说工作40余年,解说了1981、1982、1984、1985、1986年中国女排5连冠盛况,曾担任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和各项重大赛事的解说工作2000多场。1995年在美国获“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奖”(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被美联社喻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

  1960年,宋世雄踏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成为一名体育节目播音员。他从实况转播第26届世乒赛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一代体育解说员张之的指导下,步入体育解说职业生涯。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出色地解说了多场著名的比赛,一时间“小张之”宋世雄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他的解说也开始被受众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很多人追捧的对象。但是,从1966年起,由于“文革”的开始,体育解说事业陷入了完全停滞的状态,就连体育节目组也被撤销,宋世雄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70年代,中央开始对“文革”错误进行纠正,停滞多年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又逐渐开展起来,体育解说事业也开始一步步恢复正常,并进入了广播电视联合转播阶段。

  宋世雄在1970年代,解说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六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赛;1978年解说了在曼谷举行的第八8届亚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体育解说员到国外进行体育转播;这一年还在阿根廷转播解说了第11届世界杯足球赛,开创了中国通过通讯卫星转播国外体育比赛的先河。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所限,体育转播主要是通过电台广播完成的,覆盖面也小,限制了体育解说事业的发展。经过对“文革”的拨乱反正,进入80年代,我国体育解说事业大发展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宋世雄体育知识渊博,转播技艺精湛,在长达40余年的体育解说评论生涯中,除转播亚运会、奥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外,还转播了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网球、冰球、田径、游泳、体操、举重、武术等单项世界赛事。他的声音与许多比赛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他的声音是全中国人所熟悉的,那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广见博闻,才思敏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解说评论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宋世雄广播体育解说风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台湾同胞们,港澳同胞们,海外侨胞们,现在我们是在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场向您作现场直播第3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中国女子排球队和日本女子排球队比赛的实况------陈亚琼把球托起,孙晋芳把球传给郎平。郎平腾空跳跃,她打了个超手球,打手出界,中国队夺回发球权……14:15……10号陈亚琼发球,日本队后排把球打到网前……8号广濑扣球……中国队拦网……得分:17:15!中国队胜利啦!……队员们都跑到一起,拥抱……中国队以3:2战胜了日本队。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她们奋勇拼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各位观众,第3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中国女子排球队和日本女子排球队比赛的实况就为大家转播到这里,是由宋世雄解说的,感谢大家的收看,各位听众,各位观众,再见!”

  ——这是1981年11月宋世雄解说第三届世界排球锦标赛的片段,用宋世雄自己的话说:也是我自己解说风格得以成形的一次关键比赛。[1]

  当年的热心听众这样评介他的解说:宋世雄的特点是讲话速度快,反应机敏,不明显倾向于某队(哪怕是中国队),不知疲倦的讲得很多。宋老师的这种风格,影响了一代中国体育解说人员和体育爱好者,让我们激情接触了女排、乒乓球夺冠。记得那时候,许多有中国参加的重要体育比赛都是在深夜里进行的,人们在宋老师始终不知疲倦的解说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晚上。

  体育解说的风格,是一种对体育运动独特感受支配下传达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是解说员人格的外化。西方有一句话叫“风格即人”。体育解说风格是由一个人的个性品格、专业能力与特色、独特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广播时代宋世雄的解说风格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饱满的激情抒发

  宋世雄的解说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有激情”,表现出来的直观效果就是情绪激昂。有人说听宋世雄解说就象听一场战役。的确,宋世雄是对当代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一位体育解说员,他继承了中围第一位体育解说员张之的解说风格并有了进一步的发扬。他气势磅礴,高亢激昂,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让听者感觉就象坐在现场看球一样,尤其是他在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比赛解说,深深感动了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观众和听众,“女排精神”由此产生。他的解说迅速、准确、风趣,能够及时地把赛况转播出去,他嗓音明亮,思维敏捷,随机应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解说反映了亿万听众的心声,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斗志,给人以语言美的享受。当时,有很多观众和听众都纷纷写信表示,在给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发金牌的同时,也应该给宋世雄发一面金牌,以表彰他的努力。

  这样的影响力不是单单靠语言表达的技巧可以达到的。宋世雄在解说之前做的大量细致的案头准备工作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北京青年报》在宋世雄解说奥运会女排比赛之后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提出:大家觉得你的解说很有激情,能调动人们的情绪,这是不是一种工作的技巧?宋世雄是这样解答的:“这里有工作的技巧,但更主要是我有感而发。我除了搜集大量的资料外,都要亲自去看队员的训练,姑娘们扛着130公斤的杠铃负重训练,有的队员做完手术就上场,还有很多队员背负沉重的家庭负担和个人情感纠葛去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让我解说时激情饱满的原因”。也许是女排姑娘的精神鼓舞了他,他解说不同比赛时总能够保持这样的激情。而在他激情解说的表象下,蕴含的是他对女排精神的解读,对国家荣誉的珍重,对解说事业的热爱。是这样的精神作用下他才能40年如一日的“激情解说”。

  宋世雄在谈到他的艺术追求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体育转播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全身心的投入,精神高度振奋,情绪非常饱满,这样才能和比赛场上激烈的运动相谐调。”[2]可见,激情饱满确实是他解说风格的核心。

  北京奥运会宋世雄的复出解说奥运,也说明了人们对宋世雄那种激情解说的渴望。不少人认为:“体育解说温吞吞的那种拖泥带水让人厌倦,我们依然需要这种与体育节奏适应的连珠炮式的解说风格,听起来非常激情也非常煽情,缺少投入激情恰恰是当今体育解说的一大症结。”也有人提出:“体育比赛是激情动感的的赛事,体育解说也要调动人的情绪和情境,宋世雄的功力和境界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不难看出,宋世雄的激情解说符合受众的情感取向和审美要求,是其解说风格的一大特色。

  (二)良好的节奏掌控

  宋世雄解说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快”。有数据显示,宋世雄解说最快时一分钟达到了450字。在今天,我们只有在相声的“贯口”(如报菜名)里能听到这样速率的有声语言,而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宋氏”解说模式。

  对于这样的解说模式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但并不是说,宋世雄的解说只是一味地求快。通过大量的体育解说回放可以看到,宋世雄解说的语速也是有明显的节奏变化的。在比赛进行白热化阶段,他根据场上赛事变化速度加快语速;而到了至关重要的赛点时,他的停顿有时会长达10秒钟。仔细分析他的解说可以明显听出声音起伏、语速快慢的变化。拿足球为例,宋世雄对禁区内的攻门和中场盘带的解说,语速节奏是很不一样的。可见他有着良好的节奏掌控能力。

  杨鲁江的《浮光掠影话解说》一书中,用一场皮划艇比赛解说对宋世雄解说中节奏的掌控做了技术性的分析。他从宋世雄赛前平缓解说介绍运动员、开赛时简洁切入画面的语言技术分析、比赛高潮时强烈的情感变化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有力地说明了宋世雄掌控节奏的解说魅力。特别是提到了在结束比赛时宋世雄的解说:“冲刺阶段,冲刺阶段是最好看的——到达终点了!”他对此做了详尽的解说分析,阐述其高明之处:“这段18个字组成的赛程尾段解说,的确看似平淡,实则功力不凡。评论员在此段开头,用强声调吐出了一个4字无主语短句,传达一种紧迫感;第二句开头又重新用‘冲刺阶段’4字,意在重复的基础上强化一下现场实感,可究竟如何好看,评论员只字不提,这正是高明之处,因为画面现在所显示的当然要比语言描绘的精彩得多。最后一句,好像多余,其实不然,它兼顾到了解说词的首尾连贯性,否则会产生太多的‘空白点’,引起观众听觉上的游离感。”[3]这段解说分析是颇有艺术见地的。

  (三)恰切的分寸把握

  宋世雄40多年的体育解说没有出任何重大事故,获得的都是好评和认可,这不能说是巧合和偶然,其中的奥妙就是恰切的分寸感把握。“分寸感”包括内容的主次、情感的浓淡、态度的差异等方面。就体育解说而言,分寸感的把握可以从情感态度和内容表述两方面来探讨。

  1.情感态度的分寸

  体育解说的情感态度,是与解说的倾向性相关的。有关体育解说员倾向性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同志就提出过,要“客观、公正与适度倾向性相结合”。这是我国体育解说必须遵循的原则。情感态度在体育解说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情感态度的表露,体育解说容易丧失客观公正性。丧失了客观公正性的解说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情”从哪里来?“情随心动,言为心声”,体育解说员健康、积极的情感一定来自于深入地了解报道对象,被他们在训练、比赛中体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所感动、所教育,进而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深的认同。我们强调体育解说评论时既要有真情实感,又不是简单的感情宣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情感把握的关键是“分寸感”。要把握好情感态度的分寸,感情的流露就要有内心依据,要从赛事解说评论的特定要求出发,做到入情入理、适度得体。

  在赛事直播解说过程中,解说员本应用情、声、气三者的完美结合去感染受众,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感受,但如果对情绪控制不好,就会使解说变成一种自我情感的宣泄。赛事解说中严重的情绪失控的事例很多,它破坏了观众对一场转播欣赏的完整性。听过宋世雄解说的人印象都很深刻,他情绪激昂,声音往往很高,但从不声嘶力竭的喊叫,永远能让听众感觉他是解说员,而不是哪个队的教练和领队。播音表达的“我就在”和戏剧表演中的 “我就是”,这两种技巧的运用是有本质区别的。体育解说要求解说员用理智掌控自己的情绪,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形”,在情绪上要有度。这个度就是把握好情感态度的分寸 。解说员要充分考虑到一句话说出口可能会带给观众怎样的心理感受,这需要通过大量转播实践有意识地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一种下意识的分寸感。

  央视“解说门”事件之后,体育解说界就像经历了一场地震。业内外的话题一下子集中到了解说员的定位和情绪自控力上。体育解说员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是导游?是球迷?还是记者?很显然,当一个人以体育解说员的身份坐到转播台上的时候,他的社会角色更像是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其言行举止不只是代表个人,而且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形象。“解说门”事件的出现,其根源在于解说员情绪的严重失控,从意大利赢得点球到比赛结束,解说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记者身份,而还原为一个狂热的意大利球迷,呐喊高呼。就情感态度的分寸把握这一点来说,和从事40多年解说工作的前辈宋世雄相比,年轻的解说员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2.内容表述的分寸

  内容表述的分寸首先强调的是客观、公正的解说原则。客观就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对于解说员来讲就是要准确反映赛场上发生的事物,不论其对谁有利。公正就是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对于解说员来讲就是正确评价比赛现象。宋世雄在其自述中“最难忘的事”一节里用实例告诉我们,他是如何重视并把握内容表述分寸的:

  1971年文革正铺天盖地的在中国大地展开,“假、大、空”的习惯在到处蔓延。在一场春节乒乓球比赛转播的解说词里,宋世雄用了“流星”、“闪电”、“海底捞月”等不符合实际的形容词。为此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告诫他说:“不要那么多形容词,不要讲那么多,怎么打就怎么说。”这件事用宋世雄的话说,是“最重要的一课”,使他懂得了解说评论,既不能夸大其词,哗众取宠,更不可表现个人的某种好恶与偏好。可见,内容表述的分寸多么至关重要,客观、公正是宋世雄40多年从事体育解说事业一直铭记的一个原则。内容表述分寸的把握,也是可以提到政治觉悟的高度来说的,它是一个体育解说员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的体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内容表述分寸要比情感态度分寸复杂得多。一些专业问题业内人士常常众说纷纭,有各种看法和主张;解说员出于各自不同的经历、阅历、专业、个人爱好,对项目的熟悉了解程度等,会在风云变幻的体育赛场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同时,某些体育观点在一定时期可能是正确的、合乎运动发展潮流的,但随着运动本身的发展,认识的深入,这样的观点、经验可能就落伍了,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无疑加大了解说员评论内容的难度,但是客观、公正地解说永远是体育解说员应该遵守的原则。

   

  三、宋世雄电视体育解说的探索

  早期的电视转播解说中,有很多广播体育解说的习惯在起作用,比如描述过多等。但是,电视体育解说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解说员也在不断做着新的尝试。宋世雄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的时间是1984年,虽然比较晚,但此前一直负责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和评论工作。[4]电视体育解说的成长和宋世雄解说风格的调整息息相关。

  (一)述评结合

  电视体育解说是由评说运动风格和技艺、叙述赛况、讲解规则和知识、介绍背景材料等部分组成的。中国第一代体育解说员张之很早就提出:“电视解说员要评述结合,在评论上下功夫。”

  电视转播有很多镜头跟进比赛画面,观众看比赛时甚至比在现场观赛都清晰、准确。如果再重复描述比赛的画面,不但起不到有效传播的作用,还会破坏传播的效果。宋世雄开始尝试加入更多的评论内容,但是这样一来描述没有减少,又增加了许多评述,的确显得喧宾夺主,破坏了正体的画面转播效果,也引起了许多体育迷的争议。宋世雄总结了原因:解说是不可能与比赛同步的,解说一定是在场上事件发生之后。这样一来解说就显得滞后很多。改进的办法只有对场上形势预判,多说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分析他后期的电视解说,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语速明显慢了下来,解说词也更多的加入了临场发挥的成分。

  比如1992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国队对韩国队的比赛一开始宋世雄就说:“中国队排出3个防守型前卫,看来今天要打防守……”。之后又说:“韩国队战术灵活,防高打低,踢快球,11号冲击力很强,10号传球急速,三个前卫打的很有层次,走边路,下底传中,中国队恐怕要回防不利了……”这样预判式的评论在之后许多比赛里大量的融入了解说当中。

  对此,宋世雄有自己明确的风格追求:当述则述,该评则评,述评结合,评述兼顾,述中有评,评中含述。评论必须客观公正,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叙述应脉络清晰,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讲解要通俗易懂,准确新颖,点到为止。他将叙述、讲解和评论揉在一起,使评论不露痕迹。

  (二)捕捉细节

  在电视转播过程中,镜头往往给的是大而全的场景,电视机前的观众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场上队员的表情,一些镜头也无法同时传输画面。于是宋世雄开始一面述评结合的解说比赛,一面灵敏的捕捉场上任何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来做评论。比如在场上激烈比赛的时候,镜头给不到教练的脸上,宋世雄观察教练的神情后,在赛中穿插描述教练的神情,评论此时的紧张程度。再有,他在女排的比赛中提到的孙晋芳吐舌头的细节,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以后他一说:“孙晋芳习惯的吐了吐舌头”,大家就知道这个球没有处理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电视解说细节非常重视。他认为:精彩纷呈、高潮叠起的比赛场面,是由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生动细节组成的。优秀的解说员总是把目光投向赛场上的主体——运动员身上,及时捕捉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次微笑,一个眼神,并做出精确而形象的刻画,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观众增强现场感觉,同时获得某种艺术的享受。

  电视体育解说会有解说员面对镜头的画面,宋世雄在面对镜头的细节问题上也下了功夫。在镜头前要求解说员在面对镜头时“真的”交流。要有适应镜头的能力和有“亲和力”。很多主持人和解说员都范“晕镜头”的毛病。由于神经紧张,有杂念的干扰,经常大脑空白,连准备好的词都忘了。宋世雄总结自己适应镜头的能力就是——“融入”。当一个人精神高度紧张于比赛和传播赛场赛况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杂念就会减少。这一点其实源于解说人员的身心素质,需要解说人员有一颗朴实、平静、充满激情的心,来从容的面对镜头。“亲和力”是解说人员自身散发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构成很复杂 ,但和人生阅历和自身修养有关。不用做更多的分析,从观众的喜爱程度就能看出他的亲和力。[5]许多喜爱宋世雄的观众说:“每次看到镜头前宋世雄不算英俊但和蔼可亲的笑脸,就觉得舒服。”其实这句话能映射出他淡定的内心世界和对体育解说事业、以及观众的热爱。没有这样的亲和力和镜头前的适应能力是无法面对紧张、激烈的体育赛事转播镜头的。

  (三)扩展层面

  在无数的转播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让宋世雄成名的解说就是1981年的世界杯女排赛,这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杯赛冠军,也是五连冠的开始。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最大热情关注着比赛,同时牢牢地记住了那个陪伴着亿万人民的高亢的声音。解说中那恰到好处的背景介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解说的背后,是他做的大量了解队员和背景的准备工作。宋世雄在每次比赛前一周都要尽可能的跟进队员的训练,像职业记者一样,大量的搜集队员的情况,当前的背景资料。还要翻看资料,整理两队以往的比赛胜负情况,战术配合情况,当下的发展情况等等。

  体育实况转播,应当是一种“多层次得节目”。解说员研究的资料越充分,掌握的背景越广阔,懂得的知识越丰富,对转播解说越有帮助。所以,在报道比赛进展的同时,适时地、简明地、目的性明确地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会加深人们对比赛的感受,扩大人们的视野。

  在比赛里适时的穿插背景介绍,可以丰富电视解说的内容。拿1981年亚洲杯足球赛中国队和科威特队的比赛举例,在整场赛事里,宋世雄背景穿插介绍不下30次,每次都恰到好处的用背景的事实验证了比赛的难度。在场上激烈拼抢的时候,宋世雄说:“中国队主力容志行脚缝6针上场”。容志行头球破门的时候,宋世雄说:“33岁的老将很少踢前锋,脚法好,但是很少头球破门,因为脚伤,这次拼了”。守门员李富胜扑出科威特队一颗点球时,宋世雄说:“科威特队费撒尔擅长点球,一周前还踢进新西兰队一颗点球”……。这些背景资料的穿插,都是他在赛前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才得到的。宋世雄多年细致的工作习惯为他赢得了一片赞誉。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有记者采访宋世雄,不解为什么在他退休后70岁还能被请回来继续解说奥运会,不解为什么他能掌握那么多的队员和对手的背景资料。宋世雄说:“我个人没什么能耐,但是我是个谨慎的人,我要求自己就是把工作做的完整一点。我的办法就是‘勤奋’,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6]

   

  新中国的体育解说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天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经历了不过60多年的时间。对于一门语言传播艺术而言,它才刚刚起步。同时,它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体育学、播音学、文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内容,需要解说员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才能胜任。

  通过探析宋世雄体育解说艺术,可以看出,体育解说是一项需要大量专业知识,需要长期艰辛准备,需要极大工作热情才能完成的事业。它涵盖的学科广泛,需要的知识储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更新,因此也是一项可以一生去追求的事业。宋世雄用他40多年孜孜以求的态度,为中国的体育解说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他谦虚好学的作风,为年轻一代体育解说人才树立了榜样。在观念日益变革的今天,传统的体育解说风格需要新一代人去创新、去完善,更需要新一代人在他的敬业精神感召下,忘我地投入到这项长期的事业之中。

   

  1. 郝  勤: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李  韧:电视体育评论员该不该激情解说,《声屏世界》,2006(12).

  3. 水一方:迷球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 宋怀强等:脱口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 宋世雄:宋世雄自述,作家出版社,1997.

  6. 王  莉:现场实况,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7.王  群:体育解说的内涵与功能,《现代传播》,2003(3).

  8.王群、张弘:体育解说的语言,《现代传播》,2004(5).

  9.姚喜双:播音风格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10.易建东:体育文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1.张玲玲:中国体育解说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2)

  12.汤姆·海德里克:体育播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 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 作家出版社,1997.

  [2] 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 作家出版社,1997. 309.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3] 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 作家出版社,1997. 313.

  [4] 宋世雄. 宋世雄自述. 作家出版社,1997.

  [5]吴郁等.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 满羿. 宋世雄为解说奥运女排“备战”两年. 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1日,第5版.

宋世雄的体育解说艺术

宋世雄的体育解说艺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